在日常護理工作中,當護士在給病人穿刺的時候,常常遇到過消毒液沒有完全干透就穿刺的情況。消毒液順著針眼會被帶進去或慎入傷口,有的病人當時會反應很疼,但之后,也就沒有下文了。
情景
護士小梅在醫院門診抽血檢查,伸出胳膊就嚇得扭頭不敢再看了。突然,刺拉拉的銳痛從胳膊瞬間傳遍全身,渾身緊張,不由自主的攥緊拳頭。回頭一看,胳膊采血處閃閃發光的消毒液,濕漉漉根本沒有干。
小梅感到尖銳的刺痛從穿刺點順著血管源源不斷散布開來,采血完畢后都疼得不能用棉簽用力按壓。一周之內:穿衣服時候劃過穿刺點周圍都能引起疼痛,不小心按到的話好像有針扎一樣。血管走形摸起來跟原來不一樣,穿刺點附近血管摸不清。兩周的時間:血管彈性沒有恢復,穿刺點處明顯硬結,按壓略有疼痛,靜脈炎發生。
在護理技能操作和培訓中,護理人員也許都會有消毒液消毒之后,待干后才能下一步操作的印象。但是在平時工作中,大家較少遇到患者因為消毒液未干引起不良反應的過多反饋,導致護理工作人員在繁忙臨床工作中,就容易忽視這個問題。
上述臨床情景,讓我們看到:小小消毒液,也能帶來大問題。
對于皮膚消毒時,消毒液的使用,是這樣的:
《基礎護理學》注射給藥法中,皮膚常規消毒方法:用棉簽蘸取2%碘酊,以注射點為中心向外螺旋式旋轉涂擦,直徑在5cm以上;待干后,用75%乙醇以同法脫碘,待乙醇揮發后即可注射?;蛴?/span>0.5%碘伏或安而碘以同法涂擦消毒兩遍,無須脫碘。
配制藥液時,消毒液消毒瓶塞,是這樣的:
自密封瓶內吸取藥液:除去鋁蓋中心部分,常規消毒瓶塞,待干。注射器內吸入與所需藥液等量的空氣,將針頭插入瓶內……
而在《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》中,關于皮膚消毒液的使用,為保證皮膚消毒效果,應注意以下幾點:
(1)徹底的清潔是保證消毒效果的前提。
(2)消毒劑的使用濃度是要在其效果最優、副作用最低的消毒濃度。
(3)消毒方式應以注射和穿刺部位為中心,由內向外緩慢旋轉涂擦,涂擦范圍直徑≥5cm。涂擦2~3遍,或遵循所用消毒劑使用說明書。
(4)足夠的作用時間,即消毒劑對微生物的殺滅時間。皮膚消毒劑的暴露時間通常為1~5分鐘,或以所用消毒劑徹底自然干燥為準。不應該用無菌棉簽或無菌紗布來擦拭尚未干燥的消毒劑。
在任何的操作規范中,消毒液都要自然待干,否則不僅達不到無菌操作要求;消毒液帶入穿刺點會引起刺激,增加病人疼痛;消毒液對血管的化學刺激,也會引發靜脈炎;配制藥液時,消毒液被帶入藥瓶內,會發生化學反應,引發配伍禁忌或出現用藥不良反應。